会议专题

西北联大及分立五校与西南联大抗战时期学科设置、办学规模及本科毕业生人数比较分析

“教育为国家民族长久命运之所系。中日战争一起,日军即倾全力破坏中国的教育文化机构。企图根绝中国复兴的希望。”“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的破坏和肆无忌惮的摧残。为避免更大的洁劫,许多高校历经艰辛,从华北、华中迁往西南、西北。这些院校克服生活艰苦和教学设备简陋等困难,根据国家战时教育的特点, ‘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大其设备’,‘培训各种专门技术人员’等,以应抗战需要,增强抗战力量,取得了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人才。大批高等院校内迁,还为改变西南、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把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组织向内地转移和重新分配,既避免落入敌手以资敌用,也对发挥教育资源的重要影响力和抗战的推进作用起到极大影响.从客观上也对改变西部文化、教育、经济落后局面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因西北联大在西北的建立、发展、扎根而一直持续至今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西北联合大学在1939年8月完全解散后,其所分立的五校,经过吸收、整合,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其所设立的学科均与支援战时抗战及战后恢复发展息息相关。西北联大及其分立五校在学科设置、培养学生规模、培养本科毕业生人数要多于西南联大,这从具体数字即可明了。陕西汉中本地处偏僻,交通、物流、文化交流等与西南联大所处的云南昆明相比,差距较大。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西北国立五校师生发扬“张骞通西域”的开拓精神和“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不拔精神,教师努力施教,学生奋发图强。培养人才不但在规模上远远超过战前水平.五校在入学考试、学生培养、成绩考评上严格把关,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严格执行逃汰制,使培养的学生在质量上也得到有效保障。八年抗战教育和抗战生活,不但磨砺了五校师生的意志,也使得师生们与陕、甘人民(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1944年从陕西汉中全部迁往甘肃兰州)结下了深厚感情。诚如国立西北医学院组织大纲所载: “本学院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造就医学专材并研究医学高深学术及发展西北医疗卫生事业为宗旨。”培养的毕业生在当时面向全国分配的情况下,由于学校地处陕西,西北地区客观上在毕业生分配的比例上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也促进了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高等院校 学科设置 办学规模 本科生 毕业生人数 抗战时期

杨龙

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

国内会议

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兰州

中文

247-257

2014-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