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农村建设语境下的浙西古村落保护和建设--以深澳村和新叶村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从彻底拆除、部分保留到恢复重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较快,又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在这个变化中丢掉了很多传统城市风貌.就在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的得失之时,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这一建议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概括起来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很多财政经费.财政投入后,这些农村在短时间内拆旧建新,造了很多崭新的建筑,甚至让某些试点的农村在短时间焕然一新,这种变化,处理不好就会与传统的乡村风貌有较大出入.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它理解成新村庄建设,置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顾,过分求“新、洋”,盲目地拆迁建,较少考虑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破坏了原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致使有些地区出现了“千村一面”、“村村象城镇,城镇象农村”的现象。深澳村和新叶村在这一浪潮中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传统古村的风貌,并立足实际有了新的提升。当下,古村文化和古村面貌日渐趋同,保护与传承古村的历史文化,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与“精神家园”的归属与依托。正如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说的那样,“中国农村建设的出路应该立足于维护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乡土重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吸取城市中历史街区保护和建设的教训,守住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趋同、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趋同的重要防线,需要强化地缘关系,维护古村景观的完整性。

古村落 乡村文化 地缘关系 景观完整性 新农村建设

蒋羽乾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内会议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杭州

中文

48-56

2014-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