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课程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热点,它所具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社会认识,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缺乏、非遗技能濒临失传等困境,因此非遗的传承教学也显得更为重要.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资源限制,不够灵活;掌握非遗技能的手工艺人又大多缺少相关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存在问题.解决之道就在于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数字化课程,这样既能够突破时空障碍,将非遗技艺通在网络平台传播,又可以保证按照观众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预见,数字化课程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新趋势.前文所述,开发非遗数字化课程最好是与高校合作,这是因为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在非遗传承教学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非遗课程最好先进入高校的课堂教学,通过公共选修课、专业技能课等方式,获得学分、实践场地、师资、教学管理人员等方面支持,这些都将为非遗数字化课程积累经验,做好基础性工作,与教师进行数字化课程开发的联合,非遗数字化课程符合互联网时代学习的需求,但是要多方努力联动。因为每一次数字化课程虽然看似短小,但是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前期教学准备工作、现场教学录制、后期剪辑制作,需要得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的积极配合,传承人和高校教师热心参与,共同解决场地、经费、资料、师资、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问题。笔者认为,“进课堂”可以广义地解读为不仅进传统课堂,更是进入“数字课堂、网络公开课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未来。
高等院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课程 课堂教学
殷锐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57-61
2014-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