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实践和发展
作为非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医药教学科研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学院牢牢把握四川省民族地区丰富的医药文化资源,始终坚持加强与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对民族医药资源的调查发掘和合理利用,坚持对本省民族医药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继承弘扬。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更加适宜的模式,提出和开展了“333”的教育模式实践,即为学生夯实化学、生物学、藏医药学“三个基础”,提供科学研究经历、企业实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三种实践经历”,培养藏医药领域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三种能力”,打造集教学、科研和产业化于一体的藏药创新创业平台和成果孵化基地,将学科优势及科研渗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合作目标,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藏药创新人才的实质性合作模式,努力突出藏医药特色,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现代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医药人才的素质,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以藏医药为主体、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民族医药专业办学模式。
高等院校 民族医药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张丹 王张 张艺
成都中医院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611137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2-15
2012-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