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金矿区碾头岔弃渣型泥石流成因与防治
碾头岔沟地处秦岭北麓,沟道内由于集体和个体矿点的乱采、乱堆形成弃渣多达40万m3,在暴雨激发下,易形成泥石流.本文以潼关县碾头岔沟为例,分析潼关金矿区弃渣型泥石流等形成原因,潼关县碾头岔泥石流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沟道纵比降大,在强降雨条件下便于水流汇集并迅速下泄,裹带沟道内松散物源,形成泥石流。沟道仅1000m范围内多达28个废渣物堆积处,总废渣量为39.55×l04m3,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源。降雨特点多以单点暴雨出现,控制面积较小,强度大,成为矿区泥石流爆发最活跃的水动力因素。沟道内植被的破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根系固持土壤能力和对径流的调节能力。该弃渣型泥石流同样适用“稳、拦、排”及生物措施,但结合其具体地质环境条件,应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或方案进行治理,才能达到治理效果。
弃渣型泥石流 生成机制 生物治理 灾害防治
赵学理 李强 吝哲峰 闫昱睿
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119-122
201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