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作者虽已死,满目皆作者--浅谈网络文化的视觉转向

十余年来,互联网络所存在的意义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累加而不断改变,从神秘莫测的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高不可攀,到今天可以随着3G技术普及到任何时间与空间的生活范畴,其文化特征亦随着其价值附加含义而不断延展.互联网的视觉文化转向,使得传统可视媒体面临着激烈的挑战,比如说电视观众被传统西方传播学不断强调为“沙发上的土豆”。然而今天,互联网所提供的公共空间,为任何一种情感提供了宣泄与交流的平台,满足了人们情感的分享需求,“机械复制”式地传播着某一视频内容——其实分享的依然是人们对于内容的情感。面对互联网络的视觉化变革,电视,作为传统媒介中的佼佼者,将自己降格为一个视频内容的提供者;是否从此电视将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成了“网络议程”的共谋者?——美其名日,“跨媒体整合营销”。有人类学者认为,今天的“读图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复归”,是一种厉史的“螺旋上升”,毕竟当人类的祖先茹毛饮血之时,便已经在山洞的崖壁上描绘(确实是“描”和“绘”)着自己的生活了。百万年以降,“图”已非昔日之“图”,人亦非当年之人,但是,人们对于“图”认知的本源或许根本就没有改变,因为人们总是会对图像产生特别的“注意力”,昨天注意,今天注意,明天依然会注意;电影会注意,电视会注意,互联网也会注意。

网络文化 视觉转向 传播学 交流机制

陶冶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国内会议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第一届会议

厦门

中文

137-146

2014-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