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遗影像传播探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深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传播语境和传播方式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空间中(有时是以宗教或宗族”仪式”名义),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手段,口传心授式的人际传播.择选苏南地区的“非遗”进行影像传播的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现代媒介社会,影像传播不仅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播和推动“非遗”发展的重要途径。“非遗”影像化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并最大限度保持非遗的原貌,元素的利用也要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度,符合基本的审美规律。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战略目标下,借助影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受众通过影像魅力去触摸大众文化冲击下濒临失传的“非遗”的脉脉余温,开启重温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有益尝试,充分感知影像传播作为理性批判工具表达出的文化忧患意识,进而理解影像作品的终极人文关怀。影像传播的实践与经验,在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为相关文化部门的行政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也可使影视剧本身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区域本土文化传播辐射,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文化走出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像传播 文化传承

陶赋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国内会议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第一届会议

厦门

中文

184-196

2014-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