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国内外后置锚栓设计规范的比较

由于我国在工程结构对后置锚栓的应用起步较晚,对产品质量和工程安全度的控制思路以及经济条件与欧美都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在后置锚栓的设计规范中有不少内容与欧美规范存在差异.工程实际中,经常会遇到由于我国规范中的安全系数过高、对连接节点的基材条件或破坏模式过于理想化而导致不管采用市面上何种后置锚栓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鉴于此,通过对各种破坏模式下后置锚栓连接节点的设计承载力在国内外主要规范的横向对比,总结出相应差异以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为新规范修订时参考.通过对比发现我国规范对后置锚栓连接节点的设计承载力在钢材破坏模式计算上并未根据不同钢材的屈强比以及延性程度屈服,对混凝土锥体破坏和边缘剪力破坏模式设计承载力均较欧美低,特别是受拉承载力,甚至不到欧美规范计算所得的一半,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后置锚栓产品的性能评估系统尚未建立,性能化设计的概念未能被引入规范。

后置锚栓 连接节点 承载力 破坏模式

黎宇杰 吴善能

喜利得(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108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国内会议

全国建筑物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十二届学术交流会

广州

中文

346-350

201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