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結構性詞彙空缺與空缺的填補--以”大×””小×”為例

吕叔湘先生的《有”大”无”小”和有”小”无”大”》一文举了一些词例指出汉语普通话词汇在以”大-小”为语素构词呈现出了不平衡性.重读此文,认为这是一种造词结构上的词汇空缺,进而在对这些词例的考察中,发现有些词汇空缺已经或正在得到填补,如”大门””大蒜””大楼””大厦””大众”出现了相对立的”小门””小蒜””小楼””小厦””小众”;”小偷””小菜””小工”也出现了与之对应的”大偷””大菜” ”大工” ,形成了词汇系统新的对称平衡.本文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语言交际的需要推动了上述词汇空缺的被填补,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和言语社团的完型心理是填补词汇空缺的内在动力.本文讨论的词汇空缺现象是由反义词构调的不均衡造成的,反映了词汇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词汇系统和任何事物一样总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中前进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语言交际的需要是化解矛盾推动词汇空缺得到填补的永恒动力。语言系统有不平衡就会要尽量求得平衡,针对以“大-小”为代表的反义造词不平衡性造成的词汇空缺,语言的类推机制是填补空缺达到新平衡的内在力量,言语社团的完型心理会加速类推机制的实现。对汉语普通话词汇而言,方言词汇的渗透和影响有时会成为填补空缺使达到平衡的推手。

现代汉语 构词形式 词汇空缺 类推机制

趙紅梅

山東理工大學

国内会议

“语言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

澳门、珠海

中文

161-169

2014-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