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区及感潮区间河段水质影响分析--以日本九州地区筑后川为例
筑后川是九州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河流,属于一级河流.筑后川大堰具有防洪、防咸潮、生产及生活用水等综合性蓄水堰,自1998年筑后川下游调水工程实施之后,向右岸地区输水量有所增加,筑后川大堰蓄水滞留时间增加,库区内污染负荷生产、转化及生物化学反应发生变化,蓄水区水质有恶化趋势.并且由于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盐度增加的现象明显增多.本论文对于位于筑后川下游的筑后川大堰蓄水区以及坝下游的感潮区间河段的水质特性进行了考察分析,分析认为伴随着筑后川大堰蓄水区取水量增加,滞留时间发生变化,加之夏季水温升高,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蓄水区出现了藻类增殖现象;感潮区河段的盐度变化受到海面上升、蓄水区水质恶化趋势及下泄流量减少的影响,坝下游感潮区河段水体水质特征发生变化,藻类增殖、迁移、转化过程也随之受到影响.笔者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容积模型对水质变化特性进行了计算模拟,蓄水区及感潮区间河段水质变化过程得到了良好的再现.
大堰 蓄水区 感潮区 区间河段 水质特性 藻类增殖
董滇红 李旭燕 张永永 王林威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362-367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