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杭州湾滨海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初步研究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裸滩(Bare mudflat)湿地的CH4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原位观测和研究,并利用室内厌氧培养法测定了0~30cm深度的土壤CH4产生潜力.结果表明:裸滩湿地春季表现为CH4的排放源,夏季表现为CH4的吸收源;海三棱蔗草、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的CH4排放通量均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夏季排放通量高、春秋季排放通量低.观测期间,杭州湾湿地的平均CH4排放通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1.5890mg/(m2·h)”>芦苇湿地”0.7224mg/(m2·h)”>海三棱蔗草湿地”0.2176mg/(m2·h)”>裸滩湿地”-0.0677mg/(m2·h)”.互花米草湿地各月的CH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湿地.0~30cm土层的平均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0.0500μg/(g·d)”>芦苇湿地”0.0422μg/(g·d)”>裸滩湿地”0.0295μg/(g·d)”>海三棱蔗草湿地”0.0266μg/(g·d)”.海三棱蔗草、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0~5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大,土壤CH4产生潜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三棱蔗草、芦苇湿地在5~10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互花米草湿地在20~30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裸滩湿地土壤的CH4产生潜力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20cm和5~10cm土层,互花米草湿地各土层的CH4产生潜力与其他湿地差异显著(p<0.05).土壤温度和有机碳是影响杭州湾湿地CH4排放通量的重要因素.

滨海湿地 甲烷 排放通量 土壤环境 产生潜力

王蒙 吴明 邵学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国家林业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富阳311400

国内会议

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

合肥

中文

225-238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