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渚关太山岩画及相关遗迹考证--兼论嬴秦黄金来源
岩画,又称“岩壁画”,是古代先民刻画在洞穴、岩壁上的彩画、刻画形式的总称。甘肃成县黄渚关太山岩画是在陇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岩画.岩画主体位于洞口纵250厘米、横300厘米的斜面岩壁上,占地总面积约lO平方米。岩画线条质朴、简劲,刻画较深,有多次磨刻的痕迹。岩画内容抽象,其中左侧刻一人形,无明显面部特征,头部如甲骨文之“文”字,右臂持一网状物,左臂与其他刻画符号相接。右腿前伸,左腿稍曲,作行走状。人物神态诡异,所示不明。“人物”左臂下及空白处亦有多处刻画符号,文字特征明显。其刻画手法约有两种,有些是以利器一次刻成,有些则是双线磨刻,似“白”、“仰”等字形。另有一处刻“杨思元”楷书,当系近代镌刻。笔者推测,双窑峡大小崖洞正是秦族采金的矿洞,而太山岩画正是秦族为祈求矿洞不受洪水冲淹而举行祭祀活动时留下的遗迹。从相关遗迹看,秦族采金人是一支庞大而专业的队伍,他们常年生活在黄渚关双窑峡一带,为西垂宫源源不断地采冶和输送着黄金等金属原料。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未找到利用自然科学给岩画断代的方法。因此岩画上的文字题刻成了岩画断代主要的依据。《史记·秦本纪》说商末周初,秦祖中涌“在西戎,保西垂”,从刻画文字特征判断,太山岩画大约与其活动年代相近。最晚也要早于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
岩画 刻画手法 文字特征 金矿开采
蔡副全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国内会议
甘肃礼县
中文
301-311
2014-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