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略论西和、礼县乞巧的形式及文化内涵

笔者以为,早期秦文化对其先祖女修(织女)的崇拜是西和、礼县乞巧活动中巧娘娘的原型。西和、礼县的乞巧节就是早期秦文化的遗俗,它以“乞巧节”为载体衍生出了两个主题:一是乞巧;二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基础的爱情故事。西和、礼县的乞巧风俗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保留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红、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西和、礼县乞巧民俗的文化内涵核心是“乞巧”。其他以乞巧为“母题”衍生出来的“女儿节”、“狂欢节”,只是从参与的主体或狂热程度去评价其内涵的,只能说是乞巧的“子题”。

乞巧节 农耕文明 秦文化

魏旭

陇南市西和县县志办

国内会议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甘肃礼县

中文

430-433

2014-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