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1927-1937)--以浙江省为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全国行政区域整理计划各省进度不一,并因抗战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最终不了了之。但是行政区域边界不清所带来的行政管理上的问题一直存在,这种情况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政府时期行政区域整理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法令以及处理边界问题的一套程序。对比新中国制定的勘界法令以及处理边界争议的程序,都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继承性。民国时期的浙江省,在1927—1937年这10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县级政区勘界工作,积攒了很多与勘界相关的资料,也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面勘界中,据统计,截至1996年,浙江省内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共199条,县界总长度10700公里,存在争议1026处(不含海域),争议长度1555公里。然而从1996年4月成立省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至1998年底,短短两年时间,全省199条县界中只剩25条未贯通,未贯通长度99.8公里,只占全省县界总长度的1.5%。相比较其他省份,浙江省的勘界工作进展相当顺利。应该说这与国民政府时期浙江省的行政区域整理工作执行最为深入全面是有一定关联的。在肯定新中国全面勘界成绩的同时,也不能无视或者忽视国民政府的勘界成绩。
县级行政区域 整理工作 民国时期
徐建平
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421-446
2014-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