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异与时序演变特征分析--基于中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本文基于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标准化人口死亡率(ASCDR)与人1:3粗死亡率(CDR)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过标准以后的死亡率,有的区域之间的比较甚至出现了相反的变化方向。 通过选用两次人口普查时点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平均作为时序标准人口年龄结构,计算了我国31个地区在十年间的死亡率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00—2010年期间,所有地区的标准化人口死亡率均在下降,但若仅从粗死亡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可能错误地认为部分省区的人口死亡率却出现了上升趋势。 在使用直接标准化方法的过程中,标准人口年龄结构的选取对最终的计算结果和结论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标准人口,不仅计算出来的标准化死亡率肯定会不相同,甚至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都可能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标准人口年龄结构的选取是直接标准化方法的关键步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计算人口粗死亡率(CDR)与标准化死亡率(AS—CDR)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来判断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其基本的逻辑是,若两者的相关系数越高,那么越有可能用粗死亡率代替标准化死亡率进行比较。特别地,当相关系数达到临界值1时,粗死亡率可以直接取代标准化死亡率来进行比较,此时说明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影响非常微弱;反之,当两者的相关系数越低,那么越不可能用粗死亡率代替标准化死亡率来做区域或者时序的比较,这样做犯错的风险很高,说明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很大。通过计算1990—2010年二者的相关系数(r),1990年r=0.782,2000年为r=0.459 57,2010年r=0.439 96,发现相关系数在逐渐降低。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口死亡率 空间分异 时序演变 人口普查
梁海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7-181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