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Google Earth看台湾地名的特殊性--以”厝””塭””隘”为例

地名是一地的活化石,它是层积了地理、历史、族群及语言的社会发展产物.台湾地区是个族群多元的社会,拼凑出多元类型的地名景观,本文仅以汉语的”厝””塭”及”隘”三词作为讨论对象.作者以Google Earth制图并检视此三词在亚洲的分布情况,发现分别与地理语言学中的”非连续性分布”及”同言线分布”相呼应.”厝”绝大多数分布在闽语使用区,除了中国闽语区及台湾地区,位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亦有分布;”塭”是台湾养殖渔业的产业地名词,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南部沿海一带;”隘”普遍位于交界处,如台湾地区迁入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的交界处、中国各省省界处,以及与越南、北韩国界处皆有分布.除了以Google Earth检视宏观的分布情况,作者亦以台湾地区地名查询系统作微观的梳理.此三词在台湾地区是常见的地名词,具有其普遍性,但若宏观的与其他地名词作比较,则显示其特殊性.”塭”是”产业”地名词,以台湾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厝”是”语言”地名词,也是闽语的特征词;”隘”则是地形衍生而成的”边界”地名词,是族群分界、省界也是国界.这三者的特殊性不但丰富了台湾地区的地名类型,本文也试图将地名的特殊性以地理语言学的方式呈现.

闽语 地名词 地理语言学

蔡惠名

台湾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8-22

2014-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