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博弈:希腊与泰国的旅游和遗产
以笔者经历的两个主要案例为例:一个是位于希腊克里特岛的小镇,一个是位于泰国的首都、古老历史中心曼谷的社区。确切地说,这两个案例并不是最典型的,但它们却反映出一些共同特点:以旅游业为主要生计(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时间性是如何被运用的。若想了解旅游业现象的关键途径,就需要我们用更细微的方式理解时间的角色,因为这种现象本身就具有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复杂且多元的因素。这不仅因为大多数旅游业是对所谓“遗产”或“历史性”景点的参观和呈现,同时历史的表述也必须适应当地居民的意愿。当他们试图以自己对“过去”持有独特而且复杂的观念来控制所谓历史叙述过程的一部分时,有时却会被谴责为“拖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腿”(因为旅游业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整体推进民族一国家的全面发展,也可能导致穷人和移民进一步边缘化),但是对那些人来说,当国家处于经济发展时期依然保持贫穷的状况也可能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基于偶然,甚至可以从中获利。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民族国家(nation-state)其他地方在经济上都迅速发展的时期,自己却独自沦为贫穷,也许反而会成为对未来旅游业最好的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拖延战术或是拖延效果(用什么样的术语要取决于拖延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来阻止古老建筑的摧毁,呼应全球性“遗产”话语来抵制有着破坏性质的现代化进程。笔者的意图并非建议将贫穷作为防止城市社区及其遗产被破坏的方法,希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确实希望当局能够看清一些教训,那就是当他们最初意图被阻挠,他们的目标被取代时,随之而来的或许正是对整个社会更有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旅游业 建筑遗产 历史性 经济效益
Michael Herzfeld 杨娇娇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3-19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