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实施扶贫新政:推动四川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文化保护并举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中,四川覆盖了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省藏区3个连片特困区域;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民族贫困县20个,19个集中在阿坝、甘孜、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是四川扶贫工作长期面对的特殊现实.四川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是国家大规模扶贫开发的攻坚期,也是四川民族地区走向村寨旅游扶贫试点的初探阶段;第二阶段(2001-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扶贫”时期,也是四川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自然村寨为单元的旅游扶贫重要阶段;第三阶段(2011年以来),是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综合性扶贫攻坚新时期,也是四川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的战略新阶段.通过多年的努力,不少民族贫困村出现了“富美新村家园”的新面貌、新格局,但由于传统的旅游扶贫过于关注收入贫困,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漏损…‘过滤”等尴尬,甚或有“文化失忆”的危险。理论上,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并不冲突,但实践上需要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创建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在文化保护方面适时“补位”,才可能助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文化遗产管理建立可持续协同关系。

旅游业 民族村寨旅游 扶贫模式 文化保护

黄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68-76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