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风景到信仰:中国古人旅行活动的文化遗产

旅行,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志之一,作为一种人们自愿离开家,到异地去的一种行为,在古代却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推崇.”无淫于游”是古人对旅行的基本态度.在不提倡长时间出游的古代,在中国旅游史的文献典籍中,却可以找到三皇五帝的行迹,夏商周商旅的步履,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与诸侯的朝聘、婚旅、游猎这样一些与旅行相关的文化印迹。古人的旅行被想象成一种浪漫的诗意。要对古代的旅行进行客观描述,游客/行者是关键的角色,他们处于主动选择的状态,是串联旅行活动的核心,从游客/行者的旅行,再次回观中国旅游史,个人/百姓/民的旅行行为,是被历史书写所忽略的,而在一个提倡个人自由旅行的时代,以旅游人类学的视域,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民”的旅行行为,无疑能为今人享受旅行“我旅行,我做主”之乐趣,提供借鉴。中国古代旅行者的临行风俗,有择吉、祖道、送别。古人的旅途离不开行囊、交通、食宿、药箱。古人不仅喜爱旅行,而且懂得其中的奥妙和真谛,忘情于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尽乐趣,也能在旅行的孤寂中创造出令人赞叹的成绩。可以说,中国的风景,在古人千年的旅行中,因旅行变成了名胜;中国的山水,在古人的登临拜访中,成就了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古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过程,是中国地理大发现的最初雏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理想,也是他们安身立命、出世入世的指南。如今,旅游盛行,成为产业,交通信息无比发达,可人们从旅游中得到的快乐幸福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如今的旅游变了味:古人旅行把人放在山水里,人很小;今人旅游把人放在照片中,人很大。在当下,有钱有闲的中国游客,不仅将身影留在了国内的景观里,在全球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过程中,在国外的旅行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新闻,加深了“中国人有钱但是素质不高”的游客形象。如何在对风景的拜访中,不打扰风景,“从风景到信仰的生养”,或许是中国游客旅行中最该拜访的风景。

古人 旅行活动 文化遗产 个人信仰

巴胜超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12-122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