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转凡为圣:普陀山观音遗产旅游地与文化中国

宗教与旅游当前,旅游已然成为重要的大众休闲方式,规模化的大众旅游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关系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流之一.宗教旅游目的地,因其具有宗教的神圣性因素,相关的讨论也就尤其敏感且重要.大众旅游导致了宗教旅游目的地的世俗化,而且促进了它的神圣性,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界对此有不少探讨.作为佛教四大道场的普陀山观音文化遗产旅游地,与一般的旅游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般的旅游地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可能一辈子只会去一次,而去往普陀山的香客或者朝圣者,一年中可能会去七八次,而且年年会重复去。即便是一般的游客,也可能因为大乘佛教精神的感召力而从普通的游客转变为宗教朝圣者。作为一篇以质性调查研究为主的文章,笔者无法提供普陀山自从恢复重建以来游客“转凡为圣”的具体数字,但是如果人们相信智者所预言的,21世纪,只有大乘佛法和儒家伦理才能救世界,那么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精神核心的普陀山观音文化遗产地,应该借助大众旅游的这个平台,在强化自身“神圣性…‘专业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挥其“转凡为圣”的机制和功能,在商业、科技、流动、物欲、消费的社会中,为人类的心灵提供一处安宁的居所。

旅游地 观音遗产 宗教文化 朝圣者

林敏霞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23-135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