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文化符号与再造遗产--”武松”叶法善养生文化符号之争的旅游人类学解读
”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最热门的项目之一.遗产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遗产概念比较宽泛,大多指遗产及其遗产所在地域构成的吸引物.像一些地方文脉、历史人物等就都被认作是一种遗产,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商业用途,一些遗产或一些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活动被开发成休闲产品.本文拟就以历史人物作为代言人的遗产被开发成休闲产品的具体个案,以Bruner所研究的林肯及其New Salem作为参照,探讨游客和旅游生成环境的话题,进行叶法善道教养生文化符号“武松”之争的旅游人类学解读,探究这一争议背后所隐含的旅游现象的实质。浙江省武义县与松阳县两地有关叶法善籍贯之争、纷繁的文化工程之后,并非是追求学术的真理或进步,仍然是为追求经济效益,属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套路。本质上,所有这些文化之争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的竞争,不过是精明的商人操控历史人物的养生文化符号对地方文化进行再标签化而已。就开发导向和模式而言,遗产旅游的生成过程,更显著的目的仍然是旅游经济效益,像杭州宋城、乌镇实现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引入外地非物质遗产,西施故里旅游区打造的非物质遗产——西施传说,都是比较成功的个案。实际上,从美国模式文化(model cultures)的样板来看,复原当初殖民者生活情景的PlymouthPlantation就成功而生动地展示了时间回溯一二百年前先祖的生活场景、经受的磨难以及社会的进步。在不同的旅客眼里,历史遗址如天师殿可谓是干江有水千江月,游客如何建构与自身有意义的过去,主要与自身的生活与经历关联,还在于选择性的养生知识的汲取与命运的不确定感的弥补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游客其实并不关心历史的真实,纯粹出于娱乐和放松心情来消费历史遗址。
遗产旅游 文化符号 再造遗产 旅游人类学
兰林友
中央民族大学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36-151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