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释:工业遗产之中国图示
自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于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约加入了这项旨在保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工程.获得世界遗产品牌,不仅意味着该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到全球认同,同时也会创生出源源不断的”眼球经济”效应.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已经赫然成为国家和地方带动经济发展、维系身份认同的期望与切盼.“世界遗产”的标准化评估与“家园遗产”的多样化实存,呈现为一种悖论性对称: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则不断打破标准化制度体系的原有框架与范型。这即是世界遗产体系的局限性与超越性所在。就本案而言,虽然在工业文明的世界版图中,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万山汞矿的认知与阐释,如果仅仅落于他者的文化经验与文化表述,一方面实难“复古”“推元”,另一方面也妄论“标新”“立异”。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的炼丹文化。和则生物,同则不继。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定位,不仅决定了遗产申报的竞争力(原真性、完整性、唯一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引导该区域人群对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实践;并使中国特型化的宇宙与生命图示,借助全球化的时代良机,正面、充分参与到世界知识谱系的建构当中。
工业遗产 文化价值 文化认知 竞争力
张颖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79-189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