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的青海民族旅游发展研究

伴随着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这一大背景,植根于广大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袤的西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民族旅游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和不同形式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村寨旅游、民族乡村旅游、民族地区特有自然景观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民族科考旅游、民族遗产旅游以及民族地区的各类特种旅游等民族旅游活动层出不穷,此类旅游产品因其原生态性、神秘性、差异的文化性以及体验性等愈来愈受到广大都市旅游者的追捧,民族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在扩大.而作为供给一方的民族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地方政府、旅游职能部门,还是旅游投资商以及众多的社区参与者,大家对发展民族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日渐高涨.无疑,这是基于民族旅游发展给当地所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等利好因素.因此,从扶持民族旅游系列优惠政策的制定到旅游环境的优化,从积极打造富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景区景观、旅游线路到不断加大、创新对外宣传及促销力度,从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到吸纳各方资金投入其中,应该说充分展示出了对发展地方民族旅游产业从认识到行动上的自觉性.笔者结合自己较为熟悉和一直关注的青海民族旅游,以为民族旅游应是指游客离开居住地,前往民族地区,开展以观赏、感受、体验当地民族文化及生态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的特质是异族文化间的交流。长期发展会引发对民族旅游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民族旅游应做到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发展模式在相同中寻求并突出各自差异与特色,顺应并把握当下旅游者的需求趋势,唯有如此,才会赢得市场,求得发展,青海民族旅也不例外。为此,结合青海民族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对照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得出尊重民族旅游人们最好的态度。加大青海民族地区珍贵且有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确保青海民族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顾各方利益,尤其确保东道主民族社区利益,走科学发展之路是确保青海民族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青海民族旅游业必须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确保有一个质的飞跃。

民族旅游 民族文化 遗产保护 产业升级

邸平伟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93-201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