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闽南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遗产的保护似乎与旅游的开发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成为大多数地区进行遗产保护的主要途径.尽管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遗产的破坏、过度商业化、环境的污染、遗产地社区的解体等.进行旅游开发仍然是中国内地各个地区在进行遗产保护中的首选道路.我国是一个遗产大国,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散落分布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一个村落如何对其中的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责任谁来承担、利益如何分配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遗产是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保护的资源。而旅游时代的到来,给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山宝雷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于201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诏安县至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有“叶氏宗祠”、“镇山祖祠”、大型土寨等物质文化遗产,有“游火烛”、祭祖仪式等以闽南地区宗族文化为基础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在对其村中的遗产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至今山宝雷村还没有成为旅游的目的地,但该村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并非个案,而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对村内遗产保护问题的共同困境。许多像山宝雷村一样的村落,在村落中有一些值得保护的遗产,但把其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又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对于村民来说,如果这样的努力不能带来游客,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这些努力就是对他们利益的损害。反观那些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村落,以“土楼”为例,经过旅游公司的开发与保护,土楼确实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天旅游车拉来源源不断的游客。土楼中的许多住户已经搬出土楼,他们的生活被游客改变了,日常生活变成了表演,而大部分由游客带来的收入被旅游公司收人囊中,村民只能依靠卖千篇一律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来获取不多的利益。 笔者认为对于像山宝雷村这样的村落,在完全自主保护和全面旅游开发之间应该还存在遗产保护的第三条道路。山宝雷村虽然没能成功的走出一条旅游开发之路,但幸运的是村内由于宗族的延续,祠堂和土寨都得到宗族自发的维护,村人的生活和祭祀依然每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有成为一种靠外力维持的表演。村人维持这种仪式并非出于经济利益而是出于传统和内在的动力,这是一种活着的遗产。如何在现在和传统、经济利益和遗产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让遗产地的居民真正参与其中的保护道路是人们所要寻找的道路。
闽南村落 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 经济利益
马雪婷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42-246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