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场所精神及其对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启示
建筑遗产保护迫在眉睫2015年1月3日,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拱辰楼发生火灾.作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建筑遗产在两个小时之内便被烧至仅剩框架.火灾发生后,媒体和公众无不为拱辰楼的命运扼腕叹息,舆论焦点再次投向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在建筑实体形态上的抽象符号,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性、地方性或民族性,可称之为文化。实体形态是场所精神产生的基础和载体,场所精神是实体形态的附着和外延,这与诺伯舒兹所说的“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一致。场所精神“情境、归属和文化”三要素有机组合,具有关联性与递进性。鉴于我国建筑遗产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单纯的、不加分析的套用场所精神理论,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建筑遗产的损毁。因此本文重新解构场所精神(这一解构尊祟了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基础),将情境、归属、文化三要素与建筑遗产、场所认知一一对应,并以桃坪羌寨的保护与再利用做了例证。场所精神理论引入建筑遗产领域仍处于讨论、验证阶段,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并寻求新的支撑,使得场所精神理论能够科学指导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建筑遗产 场所精神 文化保护 资源再利用
周坤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314-321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