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旅游消费主义:中国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运用

”非遗”是所有文化的共有形式.”非遗”理念与实践演进的重要线索在于发现其重要价值并促进活态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使之继续生存繁衍在当代社会空间中,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只是作为文化的标本、档案和历史记忆.长时间以来,对”非遗”的认定和保护既是以UNESCO为首的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在其中,与旅游的结合必然成为促进非遗功能”转换与延续”的一个节点,同时,旅游也逐步成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文章引入旅游消费主义这一研究视角,结合三个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关于“非遗”的资源化利用,阐释了中国背景下旅游消费主义掀起的非遗运动,为“非遗”研究提供丰富的人类学个案。分析了李娜倮与老达保的成名之路。政府通过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的转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建构了一条发展之路。新时期国家推动的文化发展策略及对“非遗”的重视也是促进政府尝试将非遗作为老达保旅游资源进行打造的一个重要契机。在中国,文化展示暗示了在发展迟缓的农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被许多学者、官员,以及村民自己视作现代化和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这种观点下的保护出现在一种复杂且常常矛盾的全球化视角下,文化遗产展示在这里被作为社会监管和政府的试验地。这就使得旅游经济在中国变成了一种脱嵌的力量,在以旅游消费主义和GDP为诉求的目标下,旅游经济可以伪造民俗、伪造传统,甚至为了建造这些伪造的景观腾出空间。

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化运用 旅游消费主义

史艳兰

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345-350

2014-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