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的术式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为腰椎前突消失、胸椎后突、病人头颈前倾、颈胸段脊柱前屈以及随之产生的继发性姿态改变,如髋关节屈曲、骨盆后旋和膝关节屈曲,有时髋膝的屈曲畸形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直接侵犯的结果,更进一步加重这种畸形.总之,强直性脊柱炎后突不管是由于腰椎前突减少还是胸椎后突增加所致,还是两者兼有之,主要是发生在矢状面上的畸形.最早应用“脊柱非延长性截骨矫形”概念的是Scudese,他改变了Smitll-Peterson的单纯脊柱后份截骨,即在腰椎后份截骨的同时,切除截骨水平段的椎间盘和椎体上部分,当后份截骨面开始闭合时,中轴支点从椎体后缘移至椎体中心,脊柱前份在截骨处同时发生塌陷,部分缓解了脊柱可能遇到的延长牵伸力。以后为了进一步减少矫形中脊柱的延长和脊柱腹侧结构可能遭到的牵拉,Thomason和Leong扩展和标准化了该截骨方式,即经椎弓根进行椎体截骨,可以保证在矫形时截骨椎的塌陷,使此截骨方法与zielke的“V”型截骨术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二种标准化矫形技术.重点对截骨水平的选择,截骨术式的选择,截骨范围的选择,内固定范围的选择进行了探究。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截骨术 疗效评价
邱勇 朱丽华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71-175
2014-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