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影像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合奏--跨媒体语境下的电影意识流手法浅析

在全球进入跨媒体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不仅革新了电影的营销模式,拓宽了跨国合作的渠道,更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在内容上,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更趋向个人叙事或个体表达;在叙事手法上,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更趋向于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意识流手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壮大使得个体可以更为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和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本论文聚焦于电影叙事策略中的意识流手法,旨在探讨跨媒体语境下,电影中意识流手法的嬗变以及其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电影中的意识流手法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与早期意识流手法中较为单一的内心独白、梦境、幻想、回忆等手法相比,现今电影中的意识流手法更趋碎片化、随机化和复杂化,如类数据库形态的意识呈现形式、超链接形态的触发式意识呈现形式、几何级裂变式的意识呈现形态,以及多重意识交互叙事的形态。这些新兴的意识流手法使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更为深入,人物内在世界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但同时,也使得叙事线索越发复杂繁琐,不仅拓宽了电影的叙事模式,也改善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从以往被动看故事的观影方式变成了更为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和体验。

电影创作 意识流手法 影像思维 互联网思维

鞠薇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国内会议

首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中文

30-39

2014-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