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院”时期与中国电影”第七代”
中国电影代际的划分显现着中国电影在美学和文化上的新变化。“第七代”作为新的导演群体被学界提起,这既是中国电影文化传统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由于“第七代”与前辈导演们迥然不同的风格追求所引起的广泛关注。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电影“第七代”的界定和思考其实是对中国电影一个阶段文化现实的理论认识与批评。“后学院”形成了“第七代”独特的风格。“学院精神”的衰微带来了电影创作的平面化,可是,平面化适应了消费主义文化语境,获得了大众文化的青睐。产业化为“第七代”带来了市场挑战,在投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他们却为中国电影开创了中小成本电影繁荣的局面。在这些成绩取得的同时,“第七代”也面临着进口电影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与进口电影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这成为“第七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新的导演群体,“第七代”的崛起引起了电影市场的关注,也引发了理论界的热议和思考。对“第七代”的理性梳理,其实是对中国电影一个阶段文化现实的系统认识,“第七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所规避和启发的则反映了中国电影文化姿态的改变。“第七代”以其明亮、轻快的风格为中国电影带来了蓬勃的青春气息,他们的崛起势必造成中国电影导演格局的历史位移。
电影艺术 代际划分 创作风格 后学院时期
王晶
上海戏剧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78-287
2014-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