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幅馆藏清代书画旧裱的探析
笔者对一件书画文物修复过程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加以归纳总结,目的是为了使装裱修复工作发挥其最科学理想的保护作用。文章通过对一件清代书画的表面病害、原裱形式、装裱材料(包括宣纸、绫子)、旧裱信息等方面的检测分析,在揭裱过程中发现这幅书画在旧裱上的用料及做工都是值得称赞的。比如托芯纸使用了纤维较长的皮纸,虽因受条件所限没有大幅的纸张,但在托纸的拼接处采取毛茬相接的做法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距条的相接细致,背纸用两层宣纸合制的方法一直被后人所沿用。当然也有用三层宣纸做覆被纸的情况,都视文物的情况而定。但也有不足之处,托芯纸上部有一处补洞,这样做虽然是为了节约纸张,但是多出一处不必要的接口。如果画芯纸薄,容易从正面显出,影响画面美观,而且多余的接口使画芯增加负担。地杆较细的情况在旧裱中屡见不鲜,可见古人没有发现较细的地杆对书画造成的损害,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人选取的地杆其材质都较坚硬,所以经历多年仍不变形,在这种前提下增加地杆的直径,会使地杆的重量也相对增加,从而在悬挂时增大对画幅的拉扯力度,鉴于这种情况可以选取质量较轻的木材制作地杆,使直径加粗既可起到保护书画的作用,又增加地杆的稳定性,可避免这种问题发生。
书画文物 修复技术 装裱工作
曹晋
河南博物院,450002
国内会议
宜昌
中文
40-42
2014-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