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馆校结合的演化及思考

本文论述了馆校结合的历史,指出了当前馆校结合存在封闭性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办法.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馆校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在中国自从有新式教育以来就出现了,最兴盛时期当属1949年后到“文化大革命”前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几年。1949年前设施较少,战乱频繁,导致规模不大,而近些年来虽然场馆数量剧增,从1966年的100座增加到2011年的900座,质量也大大提升,但馆校结合活动的质量仍有待提高。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部门的分立,尤其是封闭排他的利益阻碍了深入的合作,跨多个部门的合作很难见到;大多数场馆的展览和活动缺乏内在逻辑,缺乏主题,没有关注人文思想,很难从中学到什么;很多学校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馆校结合如果对升学率没有帮助,学校就缺乏热情;校外活动成为各种辅导班,以培养加分特长生为目的,功利主义色彩极重,违背校外教育的本意。要想克服这些问题,不是容易做到的。至少需从思想上摆脱功利主义和利益驱动,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合格公民上,馆校结合的最终结果是促进全体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思维观念。场馆和学校并非不能谋利,但以谋利为中心目标的建设最终还是会导致发展无储备资源,无创新,导致馆校结合活动不能吸引人,没有效果。相反,如果不以经济效益作为核心评判标准,而注意活动内容的创新,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建立理事会制度可能有助于解决某些问题,理事从跨部门的人员中选择,场馆的理事会和学校的理事会成员可能会交叉,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促进部门的合作。当然,应设立独立的监事会来监督理事不要滥用职权,当然这涉及更深层次的改革。

科技类场馆 馆校结合 非正规教育 科学传播

张昀京

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广东东莞

中文

83-87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