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褶皱变形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雪峰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过渡带以齐岳山断裂为界,分为西部的隔档式褶皱带和东部的隔槽式褶皱带.对盆山过渡带内褶皱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以”雪峰西推模型”影响最大并广为研究者接受.该模型认为盖层(南华系及以上地层)在雪峰造山带推覆体的推动下向NW发生多层次拆离推覆及递进挤压而形成隔槽式与隔档式褶皱.本文通过实测构造剖面、地球物理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选择桑植-石门复向斜和沿河地区褶皱对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的褶皱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解剖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桑植-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具”复杂褶皱”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主要与早燕山运动NWW向挤压有关.(2)褶皱主要受区域挤压体制下包括褶皱基底和盖层在内的原地岩层体的整体水平收缩及其导生的冲断、滑脱作用所控制,其中桑植-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基底变形主要以逆冲断裂为主,沿河地区褶皱基底变形则以滑脱背斜为主.(3)岩层体整体收缩机制下形成的逆断裂多为非贯通性断裂,其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4)区域挤压下整体水平收缩变形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雪峰西推模型不能解释的若干重要地质事实,包括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雪峰造山带未发生向西侧褶皱带的大规模推覆、盆山过渡带具大幅度整体性构造抬升等,同时也不存在雪峰西推模型中地质剖面无法平衡的问题.
油气田 盆山过渡带 褶皱变形 成藏机理
柏道远 熊雄 杨俊 钟响 姜文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南长沙410016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38-49
201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