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何足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一个解释困境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从属于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个通俗表述,得到了学界和民间的普遍认同.然而,这个理论在中国古代史中却很难被证明.尽管官方和儒生极力鼓吹,但是,在暴力和强权面前,”民心”往往呈现出扭曲的状态,很难考量:”民心”与政权得失的联系更多时候来自于后世的回溯.”得民心者的天下”可以被看做是儒家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这也客观反映了儒家信条在中国古代的实际地位.笔者认为,“得民心者的天下”与其说是对中国古代史的合理解释,不如说只是儒家一种期待。对于统治者来说,军事实力和权臣的忠诚远比民心重要;对于民众来说,对统治者“仁政”的感恩与爱戴,根本比不上对统治者“暴力”的恐惧。也许这就是儒家的现实。因为,儒家根本无妨抗衡强权,道义上的劝说在暴力的威逼利诱面前,显得太过无力。更何况,儒家本身就是在强权的扶持下才走上神坛的。原始儒家教义中“从道不从君嘲”的思想,最终消亡,这恰恰是儒家真实命运的一个缩影。
儒家民本思想 政权得失 民心 统治者心态
刘巍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国内会议
安徽芜湖
中文
266-274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