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靖江宝卷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的。在流传中继承、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形成了今天看到的面貌。如宝卷这种形式,从最初唐代寺庙里的俗讲,宋元讲经中的说诨经,到后来成为明清民间的宗教性说唱故事。江苏靖江的讲经宝卷,同其他明代宝卷一样,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作为民间宗教做会中的说唱部分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今天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阅读整理这些宝卷过程中,发现这些讲经宝卷,既不是明清原本的面貌,也不是现在艺人的独创,而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发展到今天,一个一个时代层叠累积而形成的。每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些时代的痕迹,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从这些时代的层叠累积中考证其源流,也可以借以考证方言俗语、民俗风情的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发如何对这种随时代不断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本文认为,口承文化有其利弊,对它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承形式上,而应当在文本上进行保护。

宝卷 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庆茂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江苏靖江

中文

3-8

201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