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让世人知晓宝卷、倾听宣卷

宝卷,是研究中国宗教、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多种课题的重要资料。宝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常州武进籍皇帝、梁武帝萧衍始创,初行于唐代,称为“俗讲”,但刚兴起不久,就被扼杀了。后来,僧人便将“俗讲”改称“谈经”。至宋代,寺院庙会中的“谈经”等说唱文艺,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勾栏瓦舍,僧人们的“诵经及讲说因缘”才真正与民间曲艺结为连理,成为民众消灾祈福的信仰活动。而宝卷形成后的流行时期,当为明代。,常州宝卷数量多,手抄、刊印时间早,大多为清咸丰年间至民国年间的产物,而且独具常州特色和风情的宝卷留存多。常州宝卷大致可分为神佛成仙事迹类、说唱故事类、仪式类三种类型(即圣卷、草卷、科仪卷三种),并且每册还有开卷语、结束语。“文革”时期,宝卷被破坏殆尽。包立本的部分藏品(计40卷)已于2009年初,入选车锡伦教授编纂的《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一书之中。车教授曾高度评价常州宝卷现存情况:“数量多,且手抄、刊印时间较早。”分析常州宝卷量多质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梁武帝在家乡常州推崇佛法科仪书的结果;二是江南民俗活动多;三是常州文人、读书人多,会编、会写。宝卷的文字格式分为七言及三三四言等多种句式,其中文字语法大都是常武地区方言,念唱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内容大都反映了常州的人文历史,如万绥镇的《梁皇宝卷》,横山镇的《白龙宝卷》以及原常州府所属阳湖、无锡等县的《养媳妇宝卷》《三笑宝卷》等等。宣卷,其实是“宣读宝卷”的过程,是流行于民间艺人“宣卷”时的唱本,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宗教或民间信仰活动中演唱的说唱文本。有人误将宝卷称为宣卷,或宝卷、宣卷混淆,事实上宝卷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宣卷则为曲艺类别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说唱文学形式,被纳入中国俗文学史(或曲艺史)的研究范围。

宝卷 宣卷 说唱文学 艺术形式

张修民

江苏省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

国内会议

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江苏靖江

中文

192-194

201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