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作、企业间合作抑或创新成长?--产业视角下民营企业突破信贷歧视的有效路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信贷歧视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动力的持续释放。本文认为,民营企业遭遇的信贷歧视,本质上是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的复合物,根源在于我国新兴加转轨背景下信贷市场的制度失灵与市场失灵。相应地,民营企业突破信贷歧视的路径可分为三种:经由政企合作——规避所有制歧视导致的信贷约束;企业间合作——打破规模歧视导致的信贷约束;以及创新成长——实现内涵发展并以其深化合作剩余的方式推进政企间、企业间合作。在国家产业调控与产业初始政治利益禀赋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路径分别对应资源效应与信息效应的异质有机组合,使信贷获取的最终效应呈现产业差异。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对中国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除证实上述观点外,还发现:合作式政治关联可以内生于企业信贷融资需求;以商业信用为标尺的企业合作可以作为消除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企业科技创新对缓解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绩效具有边际递增性。
民营企业 信贷歧视 合作机制 政治关联 商业信用 科技创新
王凤荣 孙涛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济南250100
国内会议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
长沙
中文
371-385
2014-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