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实践--基于个人教学的分享
大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应依据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特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的启迪,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当下及未来的生命质量。而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发展和主体性的确立,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只有培养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大学生,才能真正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在此想法的主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做到如下几点:尽量记住每位同学,将姓名与具体的同学对上号;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便应该给予学生主体般的平等对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要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就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拉近彼此的距离,从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教育目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些目标;教师在掌握相关生命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生命的成长,任何的生命体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困惑,但应对生命困惑的能力将使我们终身受益;在实践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忽略最为基本的生活本身,从基本的生活方式出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为根本。
高等院校 生命教育 教学策略 人本主义 学生素养
陶婷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08-113
2014-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