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景观中的身份位置--从”北上合拍”华语电影的地域空间看文化身份认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港影人选择”北上”进入内地进行电影的制作与发行,使得”北上抑或坚守本土”,再度成为文化认同议题的焦点.它与”华语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的命名,面临着同样的焦虑: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与”本土”文化身份的日益可疑.在上述语境下,华语合拍片所携带的“全球—本土”的文化焦虑,被转述为“北上抑或坚守本土”的文化认同问题。因此,近些年来在“北上”台港电影人跨域合拍的作品中,对于地域空间的呈现方式,恰表露出创作者之于文化主体身份的自我定位与体认。由于香港和台湾各异的地缘政治身份,各自的“本土”文化,亦在全球化过程中进行着跨域融合与改变,这同时又推动了华语电影地域空间塑造的多元化发展。文中通过考察“北上”香港和台湾影人作品中地域空间塑造,以及与好莱坞纯属的地域空间创作之对比或可发现,无论是明显呈现出“重返家国中心”的香港文化身份认同,还是深具“在地性”地域身份特征的台湾电影人的“北上”跨域尝试,二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露出文化主体性的语焉不详,其创作视野亦亟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两岸三地的产业与文化的逐渐融合,当文化身份的位置及其当代核心价值观认同,足以建构强有效的大中华文化主体性时,以经济与文化全球化为参照的地域文化“本土/在地性”塑造,或将不再被刻意为之,其文化主体性内涵则高度内在化于华语合拍片作品之中。届时,未来华语合拍片中的地域空间,或将有助于建构起华语电影独有的时空观念,并为华语类型多元化创作提供新的可能。
华语电影 合拍片 地域空间 文化身份认同
陈亦水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1-33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