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岸三地华语电影领域中的文化适应性
当下两岸三地的影视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现今政策扶持下,资本、创作、技术、营销等多层次的策略性结合不断深化。在合拍领域集中反映为华语电影体系中的大陆、港、台文化元素的共性与差异性。三大板块从各自为阵到由于电影市场规律的需要互相靠拢和联接,必然带来华语电影乃至全球影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其所处的文化结构也开始发生波动。合拍时代进程可被看作多方文化元素的碰撞磨合走向相互适应的过程。根据约翰波利提出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同化、分离、边缘化、整合,并将这四种策略进行概念和意义上的整合,可有效对应两岸三地的电影合作现状与发展方向,对建立华语电影空间的秩序有启示意义。应该承认两岸三地文化在同根情形下具有异质性(个性)和包容性(共性),在推进电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让多种文化特色通过四种不同的策略适应彼此求同存异,包容发展,适应票房时代的要求。通过技术和营销手段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消解异质带来的不适感,使其隐形于影片内容,甚至通过巧妙的技术手段形成另一种新的文化特色而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同时在包容发展中凸显共性,聚集活力,来应对现代性所导致的强势文化来袭,甚至争取成为强势文化本身。这也是两岸三地华语电影领域中文化适应性的更高期许。
华语电影 影视合作 文化适应性
黄含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81-87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