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电影的”在地化”现象及其背后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同时,地方化的声势也日趋浩大,开始以强调地方性作为对全球化的抵抗。这在当下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有明显表现,尤其是2008年电影《海角七号》上映之后则更为突出。那么,当下台湾本文以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8-2013年间的台湾电影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尝试探究与厘清上述问题。研究发现,当下台湾电影具有鲜明的在地化特色,在地化题材成为审美接受的宠儿,在地空间被不断聚焦与彰显,多元化的语言开始归位并发声,都是该特色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来,影片是在认可身份差异性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基础上,给予多元身份发声的机会,并按照多元差异和平共存与包容融合的逻辑引导身份认同的建构。然而,实质上闽南语是最强音,并为整个地区代言,而原住民和客家人等则拥有较少的发声机会。也就是说,一种“求同存异”的和谐状态须要进一步地加以完善。

台湾电影 在地化特色 身份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

李洋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国内会议

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

厦门

中文

91-97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