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想象与影像书写--”后直接电影时代”的台湾青春纪录
缘起台湾电影在历经具有本土意识和作者风格的”新电影运动”、”新新电影运动”后,类型电影及台湾电影工业也旋即跌落低谷,整个台湾电影迎来”国片死亡”的诸多质疑.也恰巧在此时,一系列清新唯美、个性独特的青春片给台湾电影带来新的影像景观。这些影片在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的同时,力图从另外的视野建构台湾青春片的全新属性,同时亦为本已脆弱不堪的本土电影工业注入新鲜血液.与蔚为壮观的“小清新”故事片相呼应,一波清新励志的青春题材纪录片在新世纪集体亮相。台湾纪录片从“戒严”时期的“政治影像”跨越至消费时代的“青春影像”。在消解宏大叙事的历史语境中,已然蜕变为带有强烈个性表达和生命欲望的感性诉求,同时开始“后直接电影时代”的自我突破,在早期“真实”启蒙主义的庇护下再次探寻“新”纪录影像的表达。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纪录片一方面平衡拍摄者与被摄对象间的伦理关系,一方面在这些生命个体具有共性的追求中实现伦理建构,“美德伦理强调的是主体的目的、情感、人性的理解以及特殊的传统、历史和社群文化。”台湾青春题材纪录影像首先走出直接电影单一的创作观念走线,主客体交往依存的丰富与多元化,几乎是与世界纪录片观念嬗变的同时,台湾纪录片创作者在题材开拓的同时,也认识到纪实影像的真实性不同于完全的客观性呈现,也应当被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表达,个性化与冷静观察成为新世纪台湾青春题材纪录片的新潮流,为后真实时代的影像建构提供了崭新的思考维度。从影像美学上讲,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题材纪录片一方面延续了西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影响,在遵循长镜头美学、同步录音、长时间跟拍等传统的同时,仔细审视这一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在技术层面和观念层面上的微妙变化。
台湾纪录片 青春题材 叙事结构 影像美学
王跃
云南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云南昆明650100;上海大学 影视技术与艺术学院,上海200072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06-115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