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怀旧生产到青春再现--香港电影的本土化书写新趋势

随着近年来陈可辛、王家卫等大导演纷纷北上之后,香港本地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创作力量,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佳品佳作.本文即试图从不同角度和面向来探讨这批新兴影片的书写策略及美学追求的新趋势,以求在”港片图存”的一片哀嚎中给予香港电影一份肯定.在新兴的香港电影中,在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一批都市爱情文艺片,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使得香港电影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近年来对于“港味”的大讨论及港片式微的焦虑外显,香港本土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怀旧型影片,这些影片或是直接将内容指向香港生活的历史记忆,或是在曾经辉煌过的本土类型上进行当代重写。他们大多打着怀旧的旗号,寻求港人文化消费的认同。同时,也将“港味怀旧”打造成一张商业名片,寻求这类电影对于曾经辐射整个亚洲地区的昔日观众的票房吸引力。可以说,香港电影除了其一直标榜的草根性和平民化的属性之外,还围绕着一个“城市文化”的表现特征。在前文分析的两种潮流,即显示了香港电影在地化步伐加快以后,越来越将视线关注于城市化生活中的都市属性和都市面貌的特征之中。而所谓的“怀旧影片热”,其实正好是城市文明成熟化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消费特征之一。而这种对于城市生活的表现,及都市(成熟发达的枢纽性城市)面貌的侧重。在一批新兴的商业电影中也有突出的表现,与前文所提的两类影片形成了类型上的呼应。

香港电影 创作风格 本土化特征 美学思想

刘洋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6

国内会议

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

厦门

中文

146-153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