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消失的乌托邦--从《顽主》到《私人订制》

以王朔小说《顽主》为原型,这个诉求乌托邦理想的喜剧故事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反复被讲述了三次,从《顽主》(米家山,1989年)、《甲方乙方》(冯小刚,1997年)到《私人订制》(冯小刚,2013年),跨越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市场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新世纪十年.从”三T公司”一身痞气的文化衫,到”私人订制”酷似卖保险的西装革履,三十年来这个反复被讲述的故事,恰好记述了一场乌托邦想象的终结.这三部以现代化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电影,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在它们诞生的那一刻就为人们展示了关于现代生活的想象,然而作为一种政治性的景观符号,都市所能承载的社会想象力又正在锐减,好像除了调侃、戏谑再没有一点震惊和意外。从《顽主》到《私人订制》,越来越笑不出来的背后,是三十年来人们正在经历的乌托邦理想的失落——一切对未来的想象都凝结在资本周围,不再拥有打破自己的信心和勇气。《私人订制》的意义,比它本身看上去要大得多。关于“江郎才尽”的讨论所掩盖的是这些年来暗藏在“笑”背后的文化生态演变。与其说是笑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如说喜剧在今天丢失了它的乌托邦叙事功能。不要再说有钱人多累多不快乐了,越是有钱的人越豁达开朗,越能俯视人生享受生活,成为快乐的主角。如果资本正在成为所有美好想象的核心,那么未来也就在现在结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喜剧正在变得越来越忧伤。

电影作品 《顽主》 《私人订制》 叙事结构 乌托邦理想

陈琰娇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国内会议

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

厦门

中文

161-168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