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化多元化时代求同存异--对华语电影跨境传播的再思考
2013年,华语电影市场热闹而又纷乱,《泰囧》创造的票房纪录带动了泰国旅游业,徐峥获得泰国总理接见等,代表了一种境外传播的正面效应.此外,以《小时代》为代表的粉丝电影,国内评论两极分化,此类电影难以获得境外传播.而《致青春》引发的怀旧系,《北京遇上西雅图》受到的传统价值观的批评等,也说明华语电影内部的彼此磨合,跨境传播之路任重道远.当前的华语电影呈现以下特征:古装大片风光不再,欧美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现实主义文艺片屡获大奖,但难获市场认同;大量国产商业片存在硬伤,无法走出国门。对此笔者提出重构华语电影“走出去”的策略体系:即要寻找东西方观众的共同价值点,在立意上获得最大接受度;在题材设计上,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学会讲故事,抓住观众痛点;构建中国极具创意的多样化的类型电影;拍出更多具有中国韵味和特色的影片。总之,最终要让华语电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首先要培养好自己的电影市场,不能一味地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地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心或者说与自身联系最密切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华语电影 跨境传播 艺术创作 文化差异
吴丽颖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7-195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