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代电影的想象地理

华语电影与西雅图的历史连接并非发轫于众所皆知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确实又构成了华语电影与好莱坞、中国与美国相互想象的一个形象比喻.可以把西雅图当作一个切入点,通过探讨华语电影的跨地实践与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在这座城市的汇聚,重新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电影研究范式,从而重新思考华语电影与好莱坞之间如何相互想象的问题,进而折射出中美历史与当下的纵向风景.由《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始,华语电影掀起了新一波的美国想象高潮。这充分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民自信力的提升,中国和中国电影更深程度地融入全球化体系。然而,这种“北京遇上西雅图”式的正面想象依旧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在现实层面,美国和美国电影工业并未发出认可、回应的信号。一方面,美国自身有相对完备、成熟的现代景观和制度体系,他们无意也没必要越洋跨地表现中国的这些相同内容,中国所具有的、与美国并无太大区别的现代化内容吸引不了美国观众的眼球,他们也无意去想象。另一方面,与好莱坞电影奇观化想象中国却在中国大卖不同,《北京遇上西雅图》等要不就没在美国上映,要不国外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西方对这些国产电影并没有多少认同感,这类作品中的美国想象依旧是中国人和中国电影的自娱自乐,中国人尚未完成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想象的有效旅行。不过,合拍的节奏在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拍片依然在继续,美国人和美国电影对中国的合理想象有了更多的可能。
华语电影 好莱坞电影 地理想象 文化认同
张勇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学系,北京100088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31-236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