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影:理论与实践
提及“软性电影”,虽然在学界逐渐受到重视,对此名词的疑惑者仍不在少数。本文欲再进一步分析刘呐鸥所援引的外国理论,试图建构他的电影思想,也会关照鲜少受到重视的穆时英之电影论,并从两人留下的电影剧本、翻译剧本、拍摄影片作为他们实践电影理论的参照。综观软性电影艺术论点的解读与电影理论的引介,在一片左翼电影声浪的20世纪30年代前后,他们试图借用前卫理论探讨阅读电影的多面性,以艺术概念理解电影,以蒙太奇技术诠释现实,又以评论视野剖析文本,他们对当时兴盛电影业的上海,无疑是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思潮。同时,软性电影论者致力引介蒙太奇技法作为电影书写的再现,且不断翻译欧俄理论家的思想,进行理论诠释的不足补充,这些举动可以推敲软性电影人确实阅读到:电影,一种象征现代性背后的众多指涉。如何观看电影,如何诠释电影,以及如何拍摄电影,都在刘呐鸥与穆时英接触俄国电影理论后获得实践。从刘呐鸥翻译的背景,正好与苏联蒙太奇运动(1925 -1933年)重叠,所引述的维多夫、艾森斯坦等新锐导演均别有目的,加上穆时英也在同一阵线大力倡导蒙太奇理论;因此,他们有意将中国电影和苏联革新运动接轨,试图运用蒙太奇技巧探索电影书写之新面貌。
软性电影 刘呐鸥 穆时英 剧本创作 蒙太奇技法
杨淇竹
辅仁大学 外语学院,台湾台北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42-249
2014-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