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救济-福利-补贴:民国以来南京住房保障制度、机制及空间演变

住房保障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公民住房权利、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构造模式.保障谁、怎么保,关联到与保障性住房有关的区位选择、建设量和住房标准.研究空间以及支撑空间生产的制度和机制——法规制度及背景以及空间决策等机制的演变,可以让更为深刻地认识当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根源由来,有助于在进行当前的住房保障政策优化时,认识到不同发展路径的难易,从而有助于决策层提出更加精准的优化策略.本文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民国时期”棚户、平民住宅以及政府职工住房”、计划经济时期”福利型职工住房”、改革开放初期”福利型职工住房延续”以及1994年以来逐渐形成的”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制度、机制及空问格局,总结了这四个时期之间的发展关系,其中有延续、有断裂、有新生.最后,对照欧美国家的主流发展策略,分析了这些路径所依赖的环境条件在中国国内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 制度建设 空间格局 演变进程

王承慧 汤楚荻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

福建泉州

中文

198-214

2014-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