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中国研究--开启中国神经介入研究的探索之路

2015年8月“中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多中心注册研究30天结果”在线发表于Stroke。全世界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医师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未来感到迷惘之时,中国神经介入医师为所有关心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景的同行们呈上的一个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该研究中,病例入组标准很严格,所有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狭窄伴侧支代偿不良、低灌注及积极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与SAMMPRIS及VISSIT研究不同。研究表明自入组到支架治疗的时间及术前积极药物治疗很关键,没有术前积极的药物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治疗时间不够,最终可能导致支架内或远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事件或斑块不稳定脱落导致穿支事件发生。在该研究中,强化他汀治疗LDL-C水平控制在89.2mg/L、SAMMPRIS研究为96.3mg/L、VISSIT研究为100.6mg/L,国外2个研究如此高的卒中发生率也提示应积极进行药物辅助治疗。在中国研究中神经介入医师对支架后残余狭窄的控制非常好,残余狭窄率平均在8.11%的水平,这也为支架术后30d较低的卒中发生率提供了条件。总之,这项研究的发表不仅表明了研究设计的科学合理,也体现了中国神经介入医师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水平。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治疗 药物辅助治疗 疗效评价

帅杰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第一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55-157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