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紫金山铜金矿床铜蓝垂向变化特征探讨

1研究背景及意义福建省上杭县的紫金山铜金矿床是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垂直矿化分带特征.前人对铜蓝—蓝辉铜矿的矿物成分和矿物组合分布特征有较深入的研究,但至今没有学者对紫金山铜金矿床铜蓝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对紫金山铜金矿床XI号矿带DZK501、DZK502、DZK504、DZK505、DZK902、DZK903和部分地采样了进行研究,分析铜蓝垂向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铜蓝在上部多出溶于蓝辉铜矿,并以针状产出,含量低。中部铜蓝和蓝辉铜矿含量相近,蓝辉铜矿和铜蓝有相互溶蚀、出溶,但也观察到平整清晰的边界;铜蓝在深部多以集合体产出,聚片双晶结构发育,大面积溶蚀黄铁矿,因此紫金山铜金矿床XI号矿带在350~-200m内有越往深部铜蓝越发育的趋势。从340~-200m,随着深度的增加铜蓝有越来越发育的趋势,铜蓝在Cu-S体系中Cu/S的比值最低,代表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因此认为在研究范围中氧逸度并非受离地表氧化环境远近因素单一影响,根据Barton(1973)的Cu-S体系相图,铜蓝的形成温度较高(>157℃),紫金山火山机构发育,因此推测深部铜蓝发育条件和火山引爆作用有关。从铜蓝的矿石结构特征分析,铜蓝并非都出溶于蓝辉铜矿,在深部样品中常见铜蓝形成明显早于蓝辉铜矿,因此认为矿带内铜蓝不是一个成矿期次形成的,至少有两期以上。

铜金矿床 铜蓝 垂向变化特征 发育条件 火山引爆作用 矿石结构

黄火亮 王少怀 陈素余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州350108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