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中粗面斑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大量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研究一致表明,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了大规模岩石圈减薄作用(吴福元等,1999,2000,2003),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深部作用过程的探针,它蕴含着深部作用及岩石圈地幔演化有关的丰富信息.碱性岩主要源自上地幔,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在浅部地壳的直接表现和历史记录(任康绪,2003;周玲棣等,1994;赵振华等,1994),因此,对碱性岩的研究是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了解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关系,以及探讨岩石圈地幔减薄的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洪山一带的粗面斑岩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山西断隆武安凹陷区,东邻太行山断裂带,地壳运动频繁。其岩石类型为粗面斑岩和似斑状正长岩。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期间处于强烈的构造转换时期,由挤压向伸展环境转换,将引起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加热富集地幔部分,再熔融物质底侵于下地壳底部,沿薄弱环节如太行山断裂上升侵位,形成带状展布的岩浆岩体,包括碱性侵入岩,而这种构造转换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可以说,华北规模庞大的中生代岩浆作用可能与部分熔融并消耗富集岩石圈地幔层有关,这可能也是岩石圈地幔减薄的重要方式之一。

粗面斑岩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岩石圈 地幔减薄

刘昕曜 董国臣 李玉成 权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北 邯郸 056001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